【
化工儀器網 時事熱點】3月4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方案。這一版方案中,對于確診病例的診斷方法中,決定在原有的核酸檢測和測序基礎上,增加“血清學檢測”作為依據。 也就是說,對于部分特殊感染患者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和IgG陽性現象,或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G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現象,或恢復期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等現象,都可確診。
近日,不少網友都注意到了這些消息:某患者反復檢測九次,最終顯示陽性確診。還有,患者治愈后再次復發,檢測呈陽性。這些頻發的“假陰性”和“復陽性”案例使網友們質疑核酸檢測是否能行,檢測準確度也成為了目前大眾心坎兒上的主要問題。我們知道,核酸檢測被稱為此次診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金標準”,但是,它也存在著技術上的弊端。
據了解,核酸檢測是一種靈敏度很高的檢測方法,采用
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技術,通過直接探查核酸的存在狀態或缺陷,從核酸結構、復制、轉錄或翻譯水平分析核酸的功能,從而對人體狀態與疾病做出診斷的方法。而且,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是單鏈RNA,那么,科研人員的目標便是在患者身上找到新冠病毒的RNA。而核酸檢測的目標分子也是RNA。
雖然核酸檢測是新冠肺炎確診的金標準,可靠性好,但它的使用條件相對苛刻,過程相對繁瑣,檢驗流程又耗時較長,成本相對也較高。據悉,在進行核酸檢測前,需要將采集到的樣品放置在樣品保存液中,進行56℃滅活,有關專家表示,這極有可能使新冠病毒核酸被降解,從而導致不能被正常檢出。而這很可能就是“假陰性”現象頻發的主要原因。
現在,血清抗體檢測方法獲批上市,很大程度上為核酸檢測的弊端提供了“兜底”效果。據科技日報消息了解到,這次獲批上市的血清抗體檢測試劑盒是由重慶醫科大學牽頭聯合博奧賽斯(重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3月1日通過了國家藥品監管局應急審批,也成為了我國首個獲批上市的化學發光法新冠病毒抗體檢測產品。
說到這里,許多讀者要問,抗體檢測和核酸檢測有什么不同呢?簡單來講,核酸檢測是針對病毒進行檢測,只是能檢測出有病毒,而病毒是死是活都不知道。抗體檢測顧名思義就是針對抗體進行檢測,只要病毒入侵人體,人體免疫系統都會有所反應,產生“抗體”。無論是正在被病毒感染的患者,還是曾經感染過病毒、現已治愈的人,亦或是存在病毒卻沒表現的人,在體內都可以檢測到抗體。
其實,血清中含有著大量的特異性抗體,所以,此次試劑盒采用血清抗體檢測法是有效的。雖然新的抗體檢測法相較于核酸檢測法在速度上提高了很多倍,采樣簡單,成本低,還彌補了核酸檢測有可能出現的技術偏差問題,但是,抗體檢測仍然是一種輔助檢測手段。目前,為了確保診斷準確,避免漏診、錯診,應使用兩種檢測法進行診斷,互相印證。另一方面,作為主要檢測手段的核酸檢測技術也應盡快突破,并提高試劑盒品質,同時,在抗體檢測的協同下,提供給人們更好的“金標準”。
資料來源:科技日報、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