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儀器網 政策標準】自2001年11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其中"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被列入近期發展的目標后,我國就開啟了探測地外衛星和行星的時代。
據悉,正是因為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著陸月表的巡視器上都搭載了原位探測
光譜儀,才使得它們獲取了有效而寶貴的
光譜圖像數據,而我國即將開展嫦娥五號和火星探測任務,以及正在規劃的月球后續和小行星等深空探測活動,為此,對于分析星體表面物質組成和主要礦物成分常規手段,建立一套用于月球與行星原位光譜探測儀器研發、定標與檢測的通用規范,以促進月球與行星原位探測光譜儀的研發規范化勢在必行。
前不久,在全國空間科學及其應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上報及執行,中國科學院主管下,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以及國家天文臺主要起草的《月球與行星原位光譜探測儀器通用規范》已經編制完成,正面向全社會征求意見。意見征求時間截止至2020年4月27日。
閱讀標準征求意見稿后可知,《月球與行星原位光譜探測儀器通用規范》引用了GB/T13962-2009《光學儀器術語》、GB/T 15464-1995《儀器儀表包裝通用計數條件》、GJB 151B-2013《電磁發射和敏感度測量與要求》、GB/T 32525-2016《光電跟蹤測量設備通用規范》等文件,其主要內容包括有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要求、定標與檢測、地面試驗、數據處理、測試報告,適用于月球與行星原位光譜探測儀器的設計、研制和檢測過程,是產品設計、研制、生產、驗收和檢驗的普適性的原則性技術依據和規范。
為確保儀器能安全和正常工作,在存儲條件時,儀器應能在航天器發射、飛行過程中以及月球與行星的極端環境下安全保存,并能在工作條件滿足時恢復正常功能和工作狀態;在工作條件時,儀器應適用于月球或行星環境,需要考慮到特定的行星環境,比如過熱、過冷、高腐蝕等星球環境,必要條件下,還要維持人工環境以保證探測器能正常工作。
目前國內外尚無針對月球與行星原位探測的標準,相信隨著該標準的正式實施,能夠有效保證月球與行星原位光譜探測儀器的標準化及其科學數據的可利用性,在助力月球與行星原位光譜探測儀器的操作、使用與其數據共享的同時,也能為我國其他的空間任務提供有意義的參考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