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澤儀器商城 - 2020-07-14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強力地沖擊著以中國為重要節點的產業鏈。從全球汽車產業來看,此次受中國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主要包括兩類:第一類是對中國零部件進口依存度很大的跨國整車廠。截至目前,現代、豐田、日產、菲亞特克萊斯勒等多家大型汽車企業,均出現因中國供應商產能不足、部分生產線被迫停產的情況。第二類是在中國開設多家工廠的跨國零部件供應商。據初步統計,僅是此次疫情最為嚴重的湖北省,就聚集了博世、偉巴斯、特、德爾福、法雷奧、霍尼韋爾、偉世通等多家大型汽車部件供應商,產品涵蓋了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車身、電子系統等各個領域。
一時間人心思動,今年1月,日資汽車零部件企業偉??萍夹?,將其在武漢工廠部分產能轉移至菲律賓工廠,汽車零部件產能轉移的氣息似乎山雨欲來。然而供應鏈遷移并非如此簡單。即使是在外部環境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中國汽車業以及與之相關的汽車零部件產業的韌性與對外資的黏性都是有力的。
首先在整車方面,全球汽車業對于中國汽車生產力與市場購買力的依存度相當高。中國汽車的千人保有量只有約140輛,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中國汽車市場的剛需遠沒有封頂,增長空間巨大。鑒于此,跨國車企將大量產能投往中國。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乘用車累計產銷分別完成2136萬輛和2144.4萬輛,外資和合資品牌乘用車銷量占60%以上。而在電動化汽車這一新興市場,中國作為領頭羊的角色則更加明顯。幾乎占據了全球電動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而在上游零部件方面,據統計從出口情況來看,全球至少50%以上汽車零部件制造與中國有關。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模型分析顯示,2003-2013年間,中國年均汽車零部件出口增長率達25.7%,在全球零部件出口總量中的比重上升了近14個百分點,發展速度為各國之首。研究結果表明,從2003年開始,全球汽車零部件貿易網絡的核心就從美國和日本,逐漸向中國和德國傾斜和轉移。特別是在電子電器組件、輪胎和內胎組件等領域,中國供應商具備相當的優勢。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外資企業如今不僅將中國視為立足亞洲乃至輻射全球的制造中心和銷售中心,也開始將研發及測試中心設立在中國。
2019年跨國零部件巨頭在華投資情況(不完全統計)
時間 | 企業 | 國家 | 2019年在華投資情況 |
2019.3 | 博世 | 德國 | 博世亞太地區首個智能助力器生產基地于南京落成啟用,產品網絡將覆蓋亞洲,單線產能達到150萬套。 |
2019.3 | 大陸 | 德國 | 投資2.8億人民幣的重慶研發中心正式投入運營,是大陸集團在中國的第18處研發基地,新中心主要開發包括車身及動力總成在內的汽車電子產品。 |
2019.4 | 采埃孚 | 德國 | 新建電子轉向工廠在張家港正式投產使用,預計年產300百萬根,2022年達到3億歐元銷售。 |
2019.5 | 日本電裝 | 日本 | 增資20億元在廣州南沙建設新廠區,布局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預計2021年開始投產。 |
2019.9 | 偉巴斯特 | 德國 | 武漢新建工廠正式啟用,作為偉巴斯特全球最大生產基地,預計汽車天窗年產能達200萬套,電加熱器年產能120萬套,充電樁60萬套。 |
2019.9 | 康明斯 | 美國 | 在華首家大馬力柴油發動機和燃氣發動機研發中心在重慶正式投入運營,一期規劃六個發動機試驗間。 |
所以對于汽車和汽車零部件產業來說,中國無可替代。而關于汽車零部件的研發和性能測試,仍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疫情之后,路仍要繼續。
基于此儀器信息網將于2020年3月16日組織召開第二屆“汽車零部件性能測試及材料分析”主題網絡研討會。邀請汽車零部件檢測領域研究專家、汽車零部件材料應用專家、汽車零部件檢測相關儀器技術專家,針對汽車零部件及先進材料研究應用熱點、汽車零部件檢測新技術及難點等進行探討。在疫情肆虐當前,為汽車零部件檢測應用端與儀器設備供應端搭建交流平臺,促進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以及零部件性能測試市場的良性發展,為整個中國汽車產業共度疫情寒冬,貢獻屬于檢測人的力量。
一、會議時間:2020年3月16日
二、會議日程:
09:30-10:00 | ||
10:00-10:30 | ||
10:30-11:00 | ||
11:00-11:30 | ||
14:00-14:30 | ||
14:30-15:00 | ||
15:00-15:30 | ||
16:00-16:30 |
三、報名方式:點擊進入報名頁面,進入后在最下方點擊我要參會,即可報名。本次會議特設置“抗疫情免費聽眾席位”,名額僅限300人,先到先得。
四、報告專家簡介:
戴宏亮: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F擔任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副院長,特種裝備先進設計技術與仿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湖南大學工程結構優化與可靠性研究所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理事,湖南省力學學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材料及結構力學;結構的非線性靜、動力學;工程結構優化設計與可靠性。到目前為止,已主持軍工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湖南省縣域專項、湖南省博士后基金、長沙市科技計劃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和企業橫向課題等40余項;已發表學術論文110余篇,其中SCI收錄110余篇,SCI他引1300余次。
王軍年:教授、博導。2009年獲吉林大學工學博士,現任吉林大學汽車系副主任、院長助理、汽車實驗教學中心主任、汽車研究所副所長,吉林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入選者,汽車仿真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團隊骨干成員。任《新型工業化》雜志編委,任30多個國際SCI期刊和中文期刊審稿人,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學位論文、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通信評審專家。 自2004年開始一直從事汽車新車檢測線微機聯網數據庫開發、汽車零部件試驗機電液微機測控技術、電動汽車節能與控制技術、電動輪驅動系統動力學的科研技術工作。承擔電動汽車動力傳動技術相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內的科研課題14項,作為主要參加人參與省部級重大課題7項。發表論文40篇,其中在IEEE-TVT等國際期刊發表SCI檢索論文12篇、EI/ISTP檢索23篇;授權美國發明專利5項,授權中國發明專利58項、實用新型專利106項。曾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吉林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二等獎和三等獎,吉林省科協學會學術工作先進個人獎。
鐘振前:高級工程師、博士、碩士生導師,擔任鋼研納克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國家鋼鐵材料測試中心)失效分析中心主任,中國標準化鍛壓和微束委員會委員,從事材料微觀組織結構解析、材料研發、材料失效分析、殘余應力分析研究、熱分析、有限元分析等。工作期間,作為項目負責人為企業、科研及軍工等單位完成了數百項涉及重大安全事故和經濟損失、有影響力的大型失效分析項目,涵蓋汽車、機械、火電、風電、化工、航空、航天、石油等多個工業領域。如汽車變速箱、輪軸、后軸、曲軸等關鍵零部件的開裂原因分析,以及國內首臺可控串補600MW發電機組主軸和聯軸器斷裂原因分析、某大客車后輪突然飛出的事故失效分析、鑄造鈦合金鑄造葉輪失效分析、2.0MW風電增速機失效原因分析、大型齒輪傳動軸失效分析、大型鋼錠制造工藝裂紋失效分析及進口材料國產化研究熱處理工藝等。這些失效分析項目的完成,對于剖析材料斷裂成因、推進材料科學的課題研究、改進制造加工工藝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相關工作成果在國內、外SCI、EI、中文核心等期刊上發表50余篇論文。
何寧:國家輪胎及橡膠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學術帶頭人,質檢總局缺陷產品召回專家。主持和參與《新型輪胎綜合力學性能試驗機的開發》(2006QK103)、《農業機械用變速V帶疲勞試驗機的研制》(2009QK274)等科研項目多項,取得專利一項,起草GB/T23663-2009《汽車輪胎縱向和橫剛性試驗方法》等多項標準,發表論文若干篇。全國輪胎輪輞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汽車工農業機械輪胎輪輞標準化分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重點監管產品檢驗方法標準委員會橡膠及原料檢驗方法專業工作組委員兼秘書。是輪胎產品CCC工廠檢查員,CNAS實驗室評審員。
霍任峰:北京質檢院汽車檢測中心汽車材料與油品實驗室主任,主要負責整車車內空氣質量檢測,零部件以及汽車材料VOC檢測,汽車油品檢測等相關檢測領域。多次承擔國家及北京市的車內空氣質量風險監測,曾承擔北京APEC會議的乘用車車內空氣質量保障工作。在相關專業期刊發表文章8篇,專利2項。
殷豪: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理學博士,現任安東帕(中國)NSP/MSC產品經理。 主要從事基于掃描探針顯微技術的半導體納米光電子學研究,以及基于納米操控技術的探測器器件結構構造。 在此基礎上進入科學儀器行業,開展納米表面分析儀器相關的技術及市場工作,先后擔任主任工程師,培訓師,技術服務主管,以及產品經理等,具有十年以上納米表面表征的技術經驗。
趙同新:島津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應用工程師。從事電子顯微分析十多年,專長于材料表征,在材料微區測試和金屬構件的失效分析上有著豐富的經驗,曾參與CNAS壓力容器失效分析機構認可標準制定和研討。在大型的行業研討會上主講過《金屬構件的失效分析》、《汽車材料的電子探針測試與分析》、《含超輕元素礦物的微區定量測試》、《電子探針及其在材料測試中的應用》等專題。現專職于微區定量測試研究,負責不同行業材料的應用開發。對多種材料的微區觀察、測試和分析需求有著深入的理解,為行業用戶提供現場技術支持及應用解決方案。
鄭偉:島津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分析計測事業部市場部FTIR產品經理,負責島津中國FTIR產品線的市場和技術支持工作。
我的好幫手
投訴建議:0571-8729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