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公立醫院取消編制,對醫護人員有什么影響?
[db:作者] - 2020-07-28
對于很多人來說,“鐵飯碗的時代要結束了。
看到有地方政府發布消息,從2020年起,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將在年底前全部實現。
也就是說,2020年,公立醫院、高校等單位先后取消事業編制已經成為定局。
對于很多人來說,“鐵飯碗的時代要結束了。
說起這個編制的事情,早在2016年的時候,人社部在第二季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就已經透露了取消編制的消息。
當時發言人的說法是這樣的:“研究制定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
說白了就是這些機構要取消事業單位編制,但是還會保留事業單位的性質。
所謂的銜接辦法就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即有編制的人,保留原有編制,退休后就可以把這些人的編制回收,新人則不再發放編制,實行市場經濟下的合同聘任制度。等到全部取消編制后,這些單位的員工全部都是“合同制的員工了。
雖然去編制的口號已經喊了有4年之久,但是實際操作之中,編制的魅力依舊,很多時候都被用作決勝時刻的殺手锏,發揮了很關鍵的作用。
比如好多醫院,人才缺失的問題嚴重,但是搭上了提供“事業編制的快車后,立馬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前來競聘,編制依舊是公立醫院吸引和穩定人才的重要手段。
國家層面的大方向一直是主張取消公立醫院的編制的,但是疫情期間,有關部門對援鄂的醫療隊員的嘉獎就是火速入編。
比如廣東這邊,有關部門就迅速做出《關于激勵醫務防疫人員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擔當作為的若干措施》《關于抓緊辦理馳援湖北醫務防疫人員考察招聘手續的通知》這兩份文件,向援鄂醫療成員迅速開辟“綠色通道,為尚未在編的他們辦理編制。
一邊主張取消編制,另一邊又把編制用作吸引人才、維系醫療系統內部人心穩定的利器,這就是醫療機構在“后編制時代的矛盾現象。
一看到“編制二字,眼里很難不放光的,為何這兩個字,會有那么大的魔力呢?
道理都很簡單,這兩個字代表了穩定、福利、身份。
在醫院里,如果有了編制的身份,從此你就是公家的人,即使醫院的運營不善,但是國家撥給自己的那份收入依舊還是穩定的,無論如何自己都可以旱澇保收,不存在饑一頓飽一頓的可憐處境。
有了編制在手,你中年以后的職業是很光明的,并不會存在所謂的中年危機,收入曲線一直都處于平穩或者上漲的狀況。這種前途安穩的飯碗,對人的吸引力能不大嗎?
反之,如果沒有編制的身份,你的身份僅僅是一個社會人,吃飯完全看天,醫院的效益不好,最后到自己手里的收入自然會少。既然是社會人,那么各種社會福利自然而然就比不上公家人,很多時候,有些醫院連基本的社保都不能給員工購買,什么都難以保障。
如果一不小心再加上一個中年危機,上有老下有小,職業上還有更加年輕的、實力精力更好的人取代了你,沒有一點保障的你,真是要雪上加霜,無處訴苦了。
編制的變化在什么地方最反應靈敏,恐怕沒什么地方比得過基層衛生系統了。
眾所周知,基層衛生系統的條件是比較艱苦的。
鄉鎮衛生院很多都面臨著經營不善的風險,這幾年,鄉鎮衛生院拖欠基層醫生工資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如果沒有財政的補貼,想靠衛生院的營收來給醫生們發工資,簡直就是要了衛生院的老命,干脆關停了它可能會更加省事。
再加上基層醫生的事務繁雜,公共衛生服務占據了工作的絕大部分,臨床的工作反倒是少得可憐,在這種地方呆久了,醫術難以提高,反而被越來越多的公衛事務壓得死死的,有追求的人都很難呆的下去,這也是基層醫療人才流失的很大原因。
工資不能保障,職業技能發展也會受限,基層還有什么地方可以吸引人才前來呢?
思來想去,也就剩下那幾個編制還有點盼頭了。
如果有了這份編制帶來的穩定,那些艱苦稍微克服下也還是可以忍受一下下的。
但是突然間,最后的一根稻草也被抽走了,基層完全沒了盼頭,基層的醫生們怎么辦?他們也要吃飯的呀!
趁著自己還有能力跑,只能趕緊收拾包袱逃跑了,人都全跑了,基層的醫療誰來維系?本來就脆弱的基層體系,這下子只能崩潰了。
說到底,編制的保留還是取舍,對普通人的影響才是最大的。
對于那些處于頭部位置的醫生或者老師,編制問題從來都是對他們影響極微的。把他們推向市場,完全可以經受得起市場的考驗,可以憑借自己的實力賺個年薪百萬不是難事。取消編制,對他們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沒有了約束,在市場中他們的定價只會越來越高。
真正影響大的,是普通的一線醫護人員。
等自己干不動了的時候,沒了編制,保障從哪里來呢?
被下崗、被怎么就怎么樣。
編制保留了,自己還有一個進入體系的機會,編制不保留了,這個機會也就失去了。
雖說編制取消后,人員可以往待遇更好的私人醫院方面流動,但是也要想想,醫療還是以公立醫院為主的,更多普通一線醫護人員,最后還是要在公立醫院討生活。
作為醫護人員,關于編制的問題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