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儀器網 時事熱點】“靠天吃飯”是我國民間的一句俗語,主要指的是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天氣關系著作物的長勢及收成的好壞,進而影響著人們的溫飽問題。因此,為了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生存下來,掌握天氣的變幻規律,從而靈活地安排農業生產活動對于人類來說至關重要。事實上,自史前人類開始,就已經出現了通過天氣預測來安排相應的農業生產、采集、狩獵活動的跡象。
按照歷史發展脈絡來看,17世紀是氣象觀測的重要分水嶺。17世紀以前人們通過觀測天氣、環境地面的變化,編成天氣諺語,如我們熟知的“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上魚鱗斑,曬谷不用翻”等,據此來預測未來的天氣變化。而17世紀以后,溫度表、氣壓表等氣象觀測儀器相繼出現,此外,地面氣象站也在陸續建立,這時人們主要根據單站氣壓、氣溫、風、云等要素的變化來預報天氣。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以現代探測技術(氣象衛星和氣象雷達)和高速計算機支持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逐步取代常規天氣圖預報成為了現代天氣預報的主要手段。我國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就是利用風云一號等氣象衛星攝取的。
可以看到,自17世紀以后,天氣預測開始逐漸融入科技力量,至此,天氣觀測擺脫了憑借民間諺語進行推測的活動,進階成為了一項展示科技水平的技術性作業,觀測的各項天氣數據日趨科學和完善,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也變得更加順心。眼下,世界氣象日將至,我國作為世界氣象組織的創始國之一,在節日即將來臨之時積極部署各項氣象觀測事宜,努力完善、提高天氣觀測的技術水平。
例如,近日,我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對計劃發射的風云三號E星開展并完成了一系列的定標試驗。此次試驗流程更為系統繁雜,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更加精確的氣象數據。據了解,203所為風云三號衛星打造了集微波溫度計、微波濕度計、成像儀為一體的定標服務。微波溫度計主要用于大氣及地表溫度的探測,可以及時提供溫度變化的信息;微波濕度計主要用于大氣濕度探測,采集的數據可以推測大氣降雨狀況;成像儀可以成像觀測地面的亮溫度。通過這些儀器設備的各方面探測,再借助于反演算法,就可以得到相應的溫度、濕度、成像等信息。
此外,3月18日7時15分,青島市氣象局在青島伏龍山將搭載多類傳感器的探空氣球升空。據了解,該設備將會借助于各類傳感器實時探測大氣垂直方向上的溫度、濕度、風速、大氣壓力等,并將這些氣象數據反饋給地面雷達,工作人員可以據此更好地了解天氣的變化,以便對此作出相對而言較為準確的預測。
有了上述各類氣象儀器的參與,我們的天氣預測工作正在逐漸變得更加科學,觀測的數據也更加精確。然而,由于大氣過程的混沌,加之現有的科學技術也還未完全掌握大氣的變化規律,因此,氣象預測總是會存在一定的誤差,不可能十分準確地預測到每天的天氣狀況。不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氣象預測的逐漸深入,未來有望徹底掌握天氣變幻的規律。
資料來源參考:科技日報、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