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span> - 2020-09-02
近日,多地新冠肺炎“假陰性"臨床病例被陸續曝出,在疫情防控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核酸檢測試劑盒,從早期的萬眾期待,到現在備受質疑。
天津市衛健委官網通報的一例女性感染病例顯示,1 月 21 日患者出現發熱后,前后共做了三次核酸檢測均呈陰性,2 月 1 日第四次檢測后才呈陽性。另據新京報、南方周末等相關報道,在杭州一所醫院,有病人測了 6 次核酸試劑都為陰性,直到第 7 次才測出陽性;北京一名病例 3 次咽拭子檢測均為陰性,通過下呼吸道樣本才確診為新冠肺炎的患者;包括日前不幸去世的“抗疫英雄"李文亮醫生,3 次核酸檢測中,第一次結果未知,第二次為陰性,直到第三次才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
這樣的情況究竟有多少?2 月 5 日,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并不是所有患病的人都能夠檢測出核酸呈陽性,而且核酸對于真實病例的檢測率不過 30% 至 50%。
這個數據嚇人的地方在于,如果只靠核酸檢測來確診病例,那么可能會有大量患者檢測結果是陰性,顯示沒有感染新冠病毒,這部分患者會被安排居家隔離或送入發熱門診或普通門診,導致家庭集體發病、交叉感染和疫情擴散。
截至 2 月 8 日 24 時,我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 37198 例,疑似病例 28942 例,累計追蹤到密切接觸者仍高達 371905 人,尚在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 188183 人。確診病例之外,對于數量龐大的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觸者,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仍是基本的防控措施。如何快速準確地對潛在病例進行檢測隔離,可謂時間緊任務重。
在這樣的背景下,火速上市的核酸試劑盒如果不太準就可能讓漏診病例助推疫情蔓延。改善檢測手段,查漏補缺已迫在眉睫。
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流行病學家雷娜·麥金泰爾 (Raina MacIntyre) 告訴 DeepTech,新冠病毒采樣部位很重要。肺部的病毒載量比咽部多,所以感染者的咽拭子檢測結果可能為陰性。醫生需嘗試從患者肺部(痰液)采集粘液標本,這個樣本的陽性可能性更大。如果患者是新冠病毒接觸者或者來自高風險地區,那么就需要連續檢測。
肺部成像也可能有所幫助,因為病例報告顯示,沒有癥狀和輕度癥狀的人在普通胸部 X 線 (CXR) 和計算機 X 線斷層掃描 (CT) 可能顯示肺炎。從這個角度看,一些患者在治愈后復發可能源自咽拭子檢測假陰性,當然,治愈復發的另一個可能是重癥發作之前的前驅癥狀,醫生會誤以為前驅癥狀已經治愈。
“假陰性"埋下持續擴散隱患
在 2020 年 2 月 3 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影像科副主任張笑春發了一條朋友圈引起廣泛關注,她強調這是一個一線影像醫生的大聲疾呼:“別迷信核酸檢測了,強烈推薦 CT 影像作為目前 2019-nCoV 肺炎主要依據"。
她表示,核酸檢測是目前抗疫一線主要的檢測手段,而結果不準造成的漏檢導致家庭聚集性發病越來越多,放任不管后果難以想象。
我的好幫手
投訴建議:0571-8729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