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澤儀器商城 - 2020-09-03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助理教授,汕頭大學-香港大學聯合病毒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朱華晨
(第十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
整整100年前,一場流行性感冒曾造成全世界超過1/3人口被感染,可能奪去了七千萬或一億條生命,這甚至超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總和。今天,我們幸運地生活在遠離戰火硝煙的國度,卻同樣需要面對和平時期的世界大戰——流行病疫情,病毒如恐怖分子發動突然襲擊,以席卷之勢屠虐生命,令全人類聞風喪膽。
有一群反恐專家專門與疫情作戰,他們神兵天降,第一時間出現在疫區;他們神機妙算,搶先一步阻止疫情升級;他們神乎其技,揭穿病毒的神秘面紗……然而他們并不是神,他們只是試圖用自己的凡人之軀,去戰勝病毒的魔鬼之爪。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助理教授,汕頭大學-香港大學聯合病毒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朱華晨便是其中之一,她主攻流感及其他RNA病毒的起源、進化,以及致病性和傳播性的分子機制研究,與H1N1、H7N9、MERS等臭名昭著的病毒是“老相識”了。
假如面對一種突發的、未知的、全新的病毒,你會怎么辦?普通人會聞風喪膽、避之不及,朱華晨卻一定是那位最美的“逆行者”。“首先趕赴現場采集標本,進行宏基因組測序,尋找病毒‘嫌犯’;并遵循柯克氏法則,針對禽、鼠、猴等不同動物模型做病毒的檢測、分離、培養,對病毒進行驗證,從而推斷病毒的傳播途徑和致病風險,為疫情暴發期的防控手段提供指導;隨后整理病人臨床數據,分析病毒的流行規律,并結合動物模型試驗數據對比病毒株的強弱,甚至可以使用基因工具對病毒進行修飾,尋找某些與致病、傳播、感染相關的位點或基因,進而可以開發靶向藥物或抗體。”
朱華晨邏輯清晰、面面俱到、語速飛快,似乎早在腦海中推演過百遍。從她的眼中,看不到一絲對病毒的恐懼,反而閃著一股興奮。“的確是這樣,首先我會感到自己有極強的使命感,另一方面我們是專業研究病毒的,比其他人更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責任感和使命感,會遠遠超過那一點點恐懼和顧慮。”
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從中學時期便已萌芽,那時生物技術方興未艾,朱華晨便認定這將是解決糧食危機、能源危機、環境危機的鑰匙。她希望能將自己渺小而有限的生命投身到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業中,因此直到博士研究生階段,她都深耕于基因工程和超級雜交稻的基因改良。
直到2003年廣東SARS疫情爆發,身為潮州人并在廣州讀博的朱華晨第一次親身感受到病毒帶來的恐慌,也第一次了解到管軼教授的團隊是如何追根溯源,幫助政府成功控制SARS的。從那時起,她便立志加入管軼教授的團隊,成為像他那樣的“救世主”。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曾經的“迷妹”一邊惡補病毒學知識,一邊兼任實驗室的“動物飼養員”,就這樣終于成長為管軼教授的得力副手。現在的朱華晨則需要兼管香港大學、汕頭大學、深圳等多個實驗室的工作,每日于大灣區三地間奔走。“如果你問我明天會出現在哪里,我自己可能都無法確定,我在宿舍和幾個實驗室都備好了箱子,如果哪邊需要我過去,拎包就可以走。”
這樣的生活,普通人也許難以接受,但朱華晨甘之若飴,“這樣經常變換工作場景,會一直保持一種新鮮、激昂的狀態,我覺得也挺好的。”她笑著說,“唯一的遺憾也許是年輕時對于家庭沒什么想法,也沒有時間去考慮個人生活。如果人生可以倒帶,我會選擇要家庭、要小孩,因為他們不一定會成為你的附累,卻可能打開人生的另一扇窗。”
是的,眾人眼中的“神奇女俠”其實并不是神,她只是將一生摯愛的事業,也作為自己的歸宿。
我的好幫手
投訴建議:0571-8729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