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報 - 2020-09-17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醫療器械企業具備了一定的“走出去"的實力,但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跨國公司相比仍有很多不足。相關企業需結合自身特點,本著創新、共贏、共享的理念來對待國際產業合作。
產業國際化遇挑戰
技術水平亟待提高
盡管我國企業具備了一定的制造能力,但產品在技術、材料、裝備、工藝等方面仍存在結構性問題。此外,企業還存在其他問題,包括:缺乏自主創新技術引領下的新理念,難以制造出符合醫學技術趨勢的高附加值新產品;部分關鍵核心零部件技術尚未攻克;細分領域專業化程度有待提高;產業結構分散;高端制造裝備和產品質量檢測儀器依賴進口;在高端醫療器械市場中的話語權不足等。
新生代企業家應具備國際視野,增強專利保護意識,保證產品的質量穩定性,加強學術推廣,尋求知識結構相似且具有同質性的合作伙伴,并發現更多潛在異質性合作伙伴,形成異質性創新優勢。
對國外市場存在售后服務瓶頸
我國醫療器械企業若要實現產品的國際化,除使產品符合國際標準且質量過硬外,還應具有完善的技術培訓和售后服務體系。
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時間較短,國際營銷經驗欠缺,品牌知名度不高,危機公關能力不強,綜合實力有限,且多以單打獨斗的形式在境外市場“打拼",尚未建立完善的營銷渠道和售后服務網點,這些均會對我國企業的品牌信譽產生影響。
自主品牌意識缺乏
目前,我國約有1.6萬余家制造型企業。早期制造商生產形式以貼牌生產為主,企業品牌意識缺乏。在國際市場上,我國與發達國家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差距明顯,“中國制造"的品牌影響力不足。
品牌的成長需要知識產權的保護,知名品牌的形成是一個漫長且須不斷投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能急功近利。我國企業品牌的國際化歷程不會一帆風順,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投入。
人力資源的國際化瓶頸
當前,我國醫療器械企業對于人力資源國際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表現為: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不足,管理水平偏低;有行業經驗的國際化營銷人才數量少;在境外并購過程中,企業遇到所并購企業與母公司文化融合的問題,以及產品質量體系整合問題;缺乏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國際市場準入門檻漸高
當前,國際市場對醫療器械產品質量和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各國醫療器械監管法規與要求日漸趨嚴、趨同。
歐洲委員會于2013年發布醫療器械領域的審核與評估建議,對制造商及其供應商進行飛行檢查,以確認企業合規情況。美國、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對醫療器械的監管措施完善,加之各自特有的市場準入方面的法規要求,制造商需提供產品測試報告等來證明產品安全、有效,方可進入當地市場。2014年以后,歐盟委員會對醫療器械的管控力度進一步加強,如要求公告機構對持有CE證書的醫療器械制造商進行飛行檢查。2016年,ISO 13485標準進行了改版。此外,美國和歐盟近年來還要求企業進行其他認證(如ISO 8000、ISO14000、ISO26000認證等),給企業帶來合規和成本方面的新挑戰。
國際規則運用能力待提高
目前,國內企業按照現代化經濟體系規則,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還不夠強,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爭取國際經濟話語權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要不斷推進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市場國內化的經濟運行體系,遵守質量第一、共贏優先的原則,促進市場化、規范化和全球化,用實力彰顯能力。
國際競爭力薄弱
研發、生產、國際注冊認證和市場準入等環節的短板令國內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感到力不從心。研發方面,相關企業創新投入不足,后勁缺乏;個別產品扎堆投入,資金浪費嚴重。在生產設施的國際認證和產品的國際申報方面,盡管目前我國通過國外高端GMP認證的生產企業數量大幅增加,但由于缺乏自有高端產品、國際營銷能力,不少企業長期接不到訂單,產能閑置。
全球資源整合能力不強
國內企業普遍規模較小,且產業集中度較低,抗風險能力較弱,在國際競爭中缺乏產業鏈布局和全球資源整合能力,與發達國家跨國企業差距明顯。
在國內市場,外資對我國龍頭企業和擁有知名品牌企業的并購削弱了本土企業自主創新的基礎,影響了其發展的持續性,也不利于我國醫療器械企業國際化發展。
多向發力 提高國際競爭力
參與國際合作,企業要基于現有生產要素(如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特點,結合國際分工現狀,在本國優勢產業與所在國家(或地區)薄弱產業間建立合作紐帶,實現雙方在產業發展、管理經驗等領域的分工協作,并發揮比較優勢,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此外,應在釋放當地經濟增長潛能的同時,將當地需求與國內發展戰略結合,應對經濟增長新常態。
在國際產業合作中,企業應根據我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空間屬性進行拓展。首先,可對資源性產品進行初級加工與深加工結合,在當地收入較低、內需較小的情況下,利用當地經濟發展的拉動力,結合自身技術優勢制造產品或中間品,緩解國內生產要素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可以通過貼牌代工生產模式,借助知名品牌的影響力打開國際市場。其次,企業可利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招商引資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創建自主品牌,促進產業升級。第三,應進行供應鏈整合,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降低交易成本、物流成本,充分利用我國國內政策優勢,提升產業鏈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
加強企業能力建設
企業應通過“仿創結合"等方式,消化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快速提升產品開發能力,并通過兼并重組、結成戰略聯盟等方式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運營成本,發揮規模化經營的最大效益。在特定領域中具有較好基礎的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有望成為細分領域中的龍頭企業,與大型跨國企業進行差異化競爭。
突出重點市場、重點領域中的國際化
當前,應穩定并發展現有發達市場,把握“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性機遇,大力開拓新興市場,促進企業加快國際注冊和生產質量體系的國際認證,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加快產業國際化步伐。
加強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
企業要牢固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意識,重視人才能力建設,創新人才引進方式,拓寬人才引進渠道,為推動醫療器械產業國際化人才隊伍的建設創造良好條件。
充分利用資本力量
相關企業可以拓寬資本渠道,利用國際資本市場充裕的資金,采用聯合、兼并等手段加強企業競爭力。政府可支持有實力的企業通過直接投資、海外并購、戰略聯盟等方式加強產業分工協作,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之間和關聯產業間的協同發展,提升綜合競爭力。
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我們應加強在市場準入、貿易投資、科技創新、監管等領域的國際合作,為企業國際化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還應支持行業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加強信息共享,促進企業在研發、制造、營銷、采購各環節的國際合作,形成技術領先、品質卓越、服務優良的新型競爭優勢,擴大品牌影響力,出臺涉及金融、財稅、貿易、產業等領域的優惠政策,提高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水平。此外,要落實“一帶一路"倡議,著眼于全球資源配置,鼓勵細分領域內龍頭企業參與境外投資并購,或股權投資、創業投資,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制造基地,建立國際營銷網絡和服務培訓體系,拓寬市場渠道。
發揮行業組織的積極作用
我們還應發揮行業組織的優勢,開展注冊認證、市場準入等方面的政策咨詢和技術培訓,促進產品進出口雙向流動。同時,建立知識產權、技術轉移等專業性公共服務平臺,推動企業在產品引進、聯合研發、國際并購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此外,還應完善企業進行國際交往的制度框架,配合“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企業的技術優勢、品牌效應在當地扎根。
(摘編自王寶亭、耿鴻武主編的《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報告(2019)》)
我的好幫手
投訴建議:0571-8729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