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報網 - 2019-12-23
近日,在美國奧蘭多舉行的全球頂尖的內鏡顱底專業學術組織——“北美顱底外科協會"(NASBS)2019年年會上,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楊剛主任醫師展示了原位骨瓣在神經內鏡擴大經鼻入路術后顱底重建方面的技術成果。這是國際上首次提出原位骨瓣這一神經外科新術式。這一技術彌補了目前國際上僅重視膜性重建而忽視骨性重建顱的短板,大大減少擴大經鼻入路術后腦脊液漏及繼發嚴重顱內感染的發生。
據楊剛介紹,神經內鏡經鼻顱底手術是2000年以后逐漸引入我國的一項神經外科新技術,是通過鼻孔在顱底鉆一個僅2平方厘米左右的骨窗,再從骨窗切除顱內腫瘤。國際常規做法是用高速磨鉆“粉碎"這小塊顱底骨質以形成一骨窗,隨后再進入顱內各個手術區域切除腫瘤。但照這種術式,手術完成后,手術入路導致的顱底“窟窿"(即被“破壞"的顱底)如何修補,如何防止“窟窿"引發的腦脊液漏和顱內感染等并發癥,這些問題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決。
擅長顱底手術的楊剛20余年潛心攻克這一難關。2013年后,他開始嘗試對手術入路那2平方厘米左右的顱底骨頭不鉆破,而是大膽細致地避開血管神經,小心地整塊切(磨)下來,使之形成一小塊骨瓣,手術完畢再把這小塊骨瓣“完璧歸趙"。這個2平方厘米左右的顱底骨緊鄰或穿插著頸內動脈、視神經和海綿竇等重要結構,且顱底骨厚薄不均、凹凸不平,局部地方薄如蟬翼,部分地方又堅實牢固,要完美地切割下骨瓣而又不損傷重要結構,其難度不言而喻。
經過長期的鉆研和磨煉,楊剛團隊已成功完成該手術數十例,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解剖復位",術后極少發生腦脊液漏,解決了顱底骨性重建這一巨大技術難題。(通訊員尹蕾 記者張立斌)
我的好幫手
投訴建議:0571-87291296